香港醫生不夠

f:id:finddoctorhk:20170920120752j:plain

香港醫生不夠這事實已經聽過千百遍,但到底有幾不足夠?現時香港的比例是每一千人口只有約1.8位醫生,比其他發達國家的比例少,例如美國(3.2位)、英國(2.8位)、新加坡(2.7位)、日本(2.2位),即使香港醫療系統表現在國際間尚算不錯,但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和醫護人員工作時數長這些較嚴重的問題與醫生不足有明顯的關係。短缺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本地醫科生的學額早年由330名削減至250名。近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醫科學額增加,本地醫科畢業人數將會在2015增至320名,及在2018年起增至420名,但似乎仍然未夠。

 

–– ADVERTISEMENT ––

 

近年以及將來的醫療硬件發展似乎未有足夠的人手配合。較熟悉的事例有東涌的北大嶼山醫院,醫院自去年9月啟用,但因人手不足,所以啟用時只會提供8小時急症服務,不設住院服務,本年1月才增至16小時,至9月才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和住院服務(20張急症病牀和20張復康病牀),估計要到2016年才可以聘請足以應付專科門診、160張病牀、24小時急症服務的650位醫護人員。但醫院現時每日16小時的求診人次已達到190至200,甚至超出預計24小時運作時的150求診人次,可見醫院負荷比預期重,預計的「650位醫護人員」其實未必足夠。再加上2016年年中天水圍醫院新興建落成,位於啟德的香港兒童醫院(計劃時稱兒童專科卓越醫療中心)2017年落成,2018年啟用,啟德醫院於2023年完工,還有其他醫院的一系列重建、擴建,醫護人手相當緊拙。

還有公共醫療系統面臨醫生退休潮,醫管局人力資源部主管區結成醫生表示2005至2015每年平均有27名醫生退休,到2016年首個退休潮來臨時,數目會急升至68名,尤其內科、急症室等受嚴重影響。到2022年,第二個退休潮出現,預計將會有103名醫生退休,而到2026年更會有137位醫生退休。退休潮更有可能導致青黃不接的斷層問題,畢業醫科生需受訓6年才可以成為專科醫生,需要很多時間才可以接替退休醫生。

 

政府公佈在2018年至2020年,專科醫生的空缺約為120名,在2024年至2026年會升至160名,又指人口老化是短缺問題的關鍵。人口老化的問題比預期加劇更快,幾年前每8位人口便有1位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當時預計至2033年比例會升至每4位便有一位長者,現在估計可能在2030年或更早便已經達到這個水平。而且65歲或以上的長者比65歲以下人士的醫療需求大很多。今年5月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又表示︰「逾65歲長者住院需求是65歲以下人士的9倍。」

 

看完這些資料後,問題依然是︰香港醫生有幾不足夠?

 

杜偉雄 醫生 林順潮 醫生 黃海清 醫生 陳樹武 醫生 吳佩容醫生 吳昊醫生 陳凱怡 醫生 張淑儀醫生 江炳輝 醫生 李 山河 醫生 游子 覺 醫生

 

政府公佈的資料並不足夠去預計醫生的數目,所以需要基於一些假設。假設主要包括醫科生畢業後會加入公立醫院,在2013年及以後的醫科畢業生數量等於該屆的收生學額上限,以及除了醫科畢業生數量和公立醫院醫生退休數目外,其他影響醫生數目的因素維持於2010年至2012年的平均水平,例如醫生在公立醫院、衛生署、私家醫院之間的流動,又或者難以估計的海外招聘醫生數目等等。(註︰由於政府、傳媒偶爾調換「流失」和「離職」兩詞,為免誤會,此處離職數目是指醫生流失及退休的總和)